2008年12月20日星期六

We Wish You A Music X'mas

My Music Choice

Everything That Happens Will Happen Today

By:David Byrne & Brian Eno






聖誕當前,耳邊娓娓傳來令人心動的聖誕樂章
Wham!的Last Christmas
每個聖誕節指定的主題歌
Sakamoto Ryuichi的Merry Chrismas,Mr Lawrence
孖住David Sylvian的Forbidden Colours一齊聽
The Raveonettes的Come On Santa
聖誕未到,歌先到
The Flaming Lips的Christmas At The Zoo
沒有會咬人的熊貓,還吸引嗎
Shonen Knife的Space Christmas
跟翟志剛楊利偉一起漫遊太空
Saint Etienne的My Christmas Prayer
重燃人生希望,勇敢面對海嘯衝擊
Lovespirals的Aspen Glow
黑暗之中透出一線曙光
Shugo Tokumaru的Sleigh Ride
無拘無束、自由自在、興奮的滑上星空
Mum的Nottin Var Svo Agaet Ein
遠離煩囂,與情人到異國共度浪漫佳節
Anni Rossi的Ukranian Bell Carole
敲響內心的銅鐘,暢快淋漓地跳著自己的舞步
Cocteau Twins的Winter Wonderland 
不一樣的聖誕氛圍,好淒美
Forever Tarkovsky Club的聖誕半裸派對
拋開枷鎖,一夜放縱,直到天明
Arab Strap的Christmas (Please Come Home)
狂歡達旦,也得抽點時間陪伴家中的兩老
Belle & Sebastian的The Twelve Days of Christmas
奢望時間多一點,愛身邊人多一點
達明一派的今天應該很高興
喧鬧的聲音,把寂寞一下掩蓋
John Lennon的Happy Christmas (War is over)
提你歡愉背後,勿忘散播愛與和平的種子
Bears的Merry Christmas to Me
給自己暖暖的聖誕祝福!


Bears
Simple Machinery (Genres:Indie-Pop)


Kira Kira
Our Map to the Monster Olympics (Genres:Indietronica)


Psapp
The Camel's Back (Genres:Folktronica)


Shelleyan Orphan
We Have Everything We Need (Genres:Art-Folk)


Lau Nau
Nukkuu (Genres:Free Folk)


Lorna
Writing Down Things to Say (Genres:Orchestral-Pop)


Postmarks
By-the-Numbers (Genres:Indie-Pop)


Felicia Atkinson
La La La (Genres:Folktronica)


Eleanoora Rosenholm
Älä Kysy Kuolleilta, He Sanoivat (Genres:Italian-Pop)


Rist
Weekend (Genres:Folktronica)


All India Radio
Chameleon (Genres:Trip-Hop)


Blume
In tedesco vuol dire fiore (Genres:Dream-Pop / Indietronica)


Dive Index
Mid/Air (Genres:Downtempo / Electronica)


Coastal
Halfway to You (Genres:Dream-Pop)


Library Tapes
Fragment (Genres:Post-Rock)


Pumuky
De viaje al País de las Tormentas (Genres:Slow-Core)


Anni Rossi
Afton (Genres:Italian-Pop)


Gang Gang Dance
Saint Dymphna (Genres:Avant-Rock / Neo-Tribal)


Bang Gang
Ghosts from the Past (Genres:Post-Rock)


Mr. Oizo
Lambs Anger (Genres:Electro / Synth-Pop)


Dreamend
The Long Forgotten Friend (Genres:Sadcore / Instrumental)


Mimas
The Worries (Genres:Post-Rock)


Calder
Lower (Genres:Post-Rock)


Slipstream
Mantra (Genres:Indie-Rock)


Band in Box
This Fiction (Genres:Minimalist)


DAT Politics
Mad Kit (Genres:Electro-Pop)


Bomb The Bass
Future Chaos (Genres:Electronic)


Squarepusher
Just a Souvenir (Genres:Electronic / IDM)


Autokratz
Down & Out in Paris & London (Genres:Electro / New Wave)


Hauschka
Ferndorf (Genres:Electroacoustic)


White Lies
To Lose My Life... (Genres:Post-Punk)


Prototypes
Synthetique (Genres:Electro-Pop)


Peter Rehberg
Work For GV 2004-2008 (Genres:Electro)


It’s A Musical
The Music Makes Me Sick (Genres:Indie-Pop)


Arctic Hospital
Neon Veils (Genres:Techno / House)


Jacopo Carreras
From Bed To Couch (Genres:Breakbeats)


Los Campesinos!
We Are Beautiful, We Are Doomed (Genres:Twee-Pop)


Windsurf
Coastlines (Genres:Electro / Dub)


Snow Patrol
A Hundred Million Suns (Genres:Indie-Rock)


Colorlist
Photographs (Genres:Electroacoustic)


Deadbeat
Roots and Wire (Genres:Techno / Ambient Dub)


+/-
XS on Your Eyes (Genres:Electro)


International Jetsetters
Heart Is Black (Genres:New Wave)


Matt Elliott
Howling Songs (Genres:Folk / Slow-Core)


David Holmes
The Holy Pictures (Genres:Eclecticism)


Hollywood, Mon Amour
80's Movie Songs Reinvented (Genres:Lounge)


Mondo Candido
Mondissimo (Genres:Lounge / Nu Jazz)


2008年12月10日星期三

「西」遊記 - Vivienne Westwood

My Music Choice

Zatracenie

By:Matryoshka







來到08年年尾,本地時裝界盛事一宗接一宗,繼月前Agnes b.的掌舵人Agnes小姐旋風式襲港後,有「西太后」之稱的 Vivienne Westwood 今月也出巡到港,為其首次著陸香港的個人時裝作品回顧展「A Life in Fashion」揭幕。這個久聞樓梯嚮的展覽,先後經過倫敦、米蘭、澳洲、日本、台灣等地巡迴展出,現在終於登陸太古坊的Artis Tree內。難得可以在香港看到這樣世界級的展覽,而且是免費入場,自己當然不會錯過這個千載難逢參見西太后的機會,藉以向這位在時裝界縱橫了40年的傳奇人物朝聖一番。

甫入太古坊,四周已鋪天蓋地貼滿了西太后的肖像,展覽場地入口一句:「我天生就是要與傳統抗衡」,正好道出了西太后40年來鍥而不捨的反叛設計風格。其不朽的前衛款式以及大膽創新的創作主題,往往都令人眼前一亮,帶來驚喜,玩到今天仍未玩夠。你看09年的春夏新裝,模特兒拿雪山獅子旗手袋,擺明就是我有我立場,夠激要有話題。西太后之所以一直屹立不倒,成為斐聲國際的時裝大師,不無道理。

走進如入大觀園的展覽場地,呈現在眼簾的展品陣容可謂相當可觀,單計時裝設計就有140件,展品便有70件,由西太后於70年代至21世紀的作品都有,全部都是精選自英國維多利亞阿伯特博物院的藏品系列及她的私人珍藏。當中更有93年令超模Naomi Campbell在天橋上摔倒而聞名的藍色超厚底高跟鞋;西太后第一個正式發表的設計系列「Pirate」足本版;還有Sarah Jessica Parker在《Sex and the City》裡穿的招牌服裝;70年代Punk樂先驅Sex Pistols的龐克穿扮等等,全都打破了「只可遠觀」的界限,可以近距離欣賞西太后這批集生動、富啟發性、前衛及極盡優雅於一身的心血傑作,委實是難能可貴得讓我目不轉睛。

展覽場有一系列的限量記念物品發售,最多的當然是手袋、頸巾和首飾,還有一些杯墊、巨型鉛筆、鉛子筆、擦膠、Mouse Pad、信封信紙、日記、水杯、磁石Bookmark、Notebook、Memo Block、Puzzle、 Badge、書刊…等等,最平$10有交易。眼見在場的粉絲們買得不亦樂乎,幾近失控的狀態,西太后的魅力,果真非同小可。

與此同時,場內共同展出由本地誇媒體創作人 Maysum 帶領數十位中學生以西太后歷來經典Slogan作主題的「Island East Meets Westwood設計展」,一系列融合藝術、概念和化妝於一身的形象攝影作品,還有別出心裁的巨型浮雕,有質素之外還帶來點點驚喜,也為西太后多年的作品和貢獻來個最具創意的致敬。

已屆67高齡的西太后,姑勿論是否她的信徒,也應抽空去參觀這個展覽。始終,這樣的機會再也沒有幾次,請珍惜。

2008年11月30日星期日

電到埋身 - Kraftwerk

My Music Choice

110

By:Latinsizer







夢寐以求的一日即將來臨,時間正式開始逐秒在倒數。

還有大約120小時,kraftwerk 便會歷史性駕臨香港,於赤鱲角AsiaWorld-Expo舉行他們首度登陸香港的音樂會。我並非Kraftwerk的忠實樂迷,但對於一隊經典的德國電子樂團,難得來臨香江,怎說也要見識一下,況且能在有生之年現場欣賞一隊具有深厚歷史、曾改變世界的電音樂團,夫復何求?睇一次,絕對可以回味一世。

毋容置疑,Kraftwerk之偉大,在於他們為電子音樂貢獻良多,其影響力甚至覆蓋到整個電子音樂的版圖上,Synth-Pop、Electro、Industrial、New Wave、Trance、House、Techno、Hip-Hop、甚至Bitpop各大音樂派系,幾乎無一不受Kraftwerk所影響。他們的多張經典專輯,如《Radio-Activity》、《Autobahn》、《Trans-Europe Express》、《The Man-Machine》及《Computer World》,勾勒出不獨是對未來與科技的獨特視野,更為電子音樂奠定一個新定義。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大概便是如此。因此稱他們為電子音樂教父與先鋒,絕不為過。

將邁入組成達40個年頭的kraftwerk,原由Florian Schneider及Ralf Hutter於1970年所創立,5年後加入了Wolfgang Flur及Karl Bartos,成為了一隊四人樂團。進入80年代末,Wolfgang Flur及Karl Bartos先後離開樂團,而加入了Fritz Hilpert和Henning Schmitz,陣容一直維持至今。這次香港的演出,遺憾是Florian Schneider未能隨行,改為錄像控制員Stefan Pfaffe上陣,縱是如此,但只要能看到這隊影響力無遠弗屆,地位德高望重的殿堂級樂團在台上的演出,而且想到人一生沒有機會再遇多一次,對我來說已予願足矣。

一向Kraftwerk的現場演出也極具超高視覺享受,儘管各人在台上只對著laptop動也不動,但透過視覺效果投映、燈光、機械與劇場等表演,帶來相信必定是一個令人大呼過癮的電子音樂視覺奇觀旅程。熱切期待,Musique Non Stop。


2008年11月20日星期四

《D.M.C》效應 - 涉谷系優秀盤鑑賞

My Music Choice

Nomad

By:10







看了改編自漫畫的電影《爆粗Band友》,重拾起我對「涉谷系音樂」(Shibuya-kei music)的記憶。自問本身是涉谷系音樂的忠實追隨者,還記得早年沉溺於涉谷系音樂那年代,要在香港找到涉谷系音樂的唱片一點也不容易,如無記錯,Monitor是首間引進涉谷系音樂的唱片店,再數便只得現已結業的Tower Records及新星堂才可買得到這一系的唱片。縱使涉谷系音樂在香港風光日子很短暫,時至今日,涉谷系這股風潮更已成昨日黃花,然而正如香港第一位涉谷系音樂樂評人月鳥所言:「適可而止的懷舊有益身心。」因而,偶爾懷緬過去,也不為過。

回想90年代中期可說是涉谷系音樂的高峰期,那時各路人馬都出版了極受注重的唱片,並一舉打入美國及歐洲市場,當時由小山田圭吾化身的Cornelius、Pizzicato Five、Kahimi Karie、Sunny Day Service、加地秀基…等都是箇中的代表性名字。他們的曲風偏向懷舊而清新,打扮和風格都像是回到60、70年代,儘管各人的音樂風格相異,但中心思想都是:快樂、有趣、派對。除了以上提到的,涉谷系還有很多知名的音樂單位,例如:嶺川貴子、清水宏貴、Citrus、Original Love、Fantastic Plastic Machine、Love Tambounnes、Fishmans、Buffalo Daughler、Bubble Bus 、Neil & Iraiza、Biscuit Fan、Hoff Dylan、Seagull Screaming Kiss Her Kiss Her、Les 5-4-3-2-1、Three Berry Icecream、Bridge Marble Harmock、Chocolat、Penny Arcade、Nelorise、Spiral Life、Qypthone、Cymbals、Yukari Fresh等等。當然還有Crue-L、Trattoria、Escalato、Bungalow等廠牌的推波助瀾,使這個熱潮大放異采,熱鬧非常。

其實出現在涉谷系音樂中的樂隊單位未必一定來自日本的涉谷,所謂的涉谷系只是傳媒製造出來,將那些吸取西方音樂養分的一群非主流聲音的一個歸納。早期涉谷系樂隊主要受80年代初英國清新派樂隊薰陶,但後期卻愈趨多變,由法國浪漫香頌、瑞典清新音樂、60年代長青Lounge Music到Soul、Hip-Hop都有。基本上,涉谷系音樂以清新吉他音樂為主,歐陸浪漫和懷舊電子樂為副,換句話說,就是流行音樂大熔爐,巧妙地匯集百家大成,從而孕育出屬於自己獨有的新音樂型態。無疑,涉谷系音樂那份輕柔、慵懶的調性,每次當我播起此類音樂,往往都有一種像落機走去渡假一樣的開懷感覺。

涉谷系這個曾風靡一時的名字,在今時今日的日本樂壇中早已封塵,若不是《爆粗Band友》,早已被大眾遺忘的涉谷系一詞,相信也不會再度受到關注,不過正如潮流有起有落,或者在不久的將來,涉谷系會有一番新氣象,真心期待這天的來臨。

涉谷系優秀盤鑑賞:


Salon Music
M*A*S*H (1995)
涉谷系音樂開山始祖之一,將英式吉他音樂融入日式風格當中,開啟清新悅耳東洋味歌曲先河,為涉谷系音樂打下了重要的基石。


Flipper’s Guitar
Colour Me Pop (1991)
小山田圭吾與小澤健二組成的經典樂團Flipper’s Guitar,成功建立第一代涉谷系之音。《Colour Me Pop》是他們的告別精選集,總結兩人早期受英式吉他影響的作品,可以一窺小山田與小澤早年清純可人的模樣,絕對是日本Cutie首選。


Cornelius
The First Question Award (1994)
「涉谷系小王子」小山田圭吾作個人發展的首張專輯,風格依舊清新簡潔,洋溢輕鬆假日氣息,是一張聽覺上非常悅耳的作品。


Bridge
Best of Bridge Years (1995)
「涉谷系二王子」加地秀基為主的樂團,以純情的吉他歌曲聞名,甜美的女Vocal加上流暢的吉他,清新舒服易上口,讓他們傲視於同期的涉谷系樂團。


加地秀基
Mini Skirt (1997)
從樂隊Bridge低音吉他手角色轉身成獨立歌手,加地秀基多年來一直熱衷於瑞典的清新派音樂,他的音樂猶如涉谷系的一股清泉,給予我無限的輕鬆愉悅。


kahimi karie
Le Roi Soleil (1996)
小山田圭吾的前女友,擁有「涉谷系小公主」美譽的性感美女,歌聲嬌嗲甜美,形象歌曲帶有濃厚的歐陸味,實驗性也較強。可以說,自己愛上涉谷系音樂,都是因她而起。


Pizzicato Five
Bossa Nova 2001 (1993)
早於涉谷系音樂爆發前成立,期間成員不停更替,樂隊的真正成型是小西康陽和野宮真貴的合作。樂曲傾向華麗五彩繽紛,也非常注重形象和包裝,每張唱片的封套設計都令人津津樂道。


Venus Peter
Space Driver (1992)
小山田圭吾創立的音樂廠牌Trattoria旗下樂團,有日本Primal Scream之稱,也是涉谷系先鋒之一,歌曲甚有衝浪音樂的味道,是一隊才華洋溢的年輕團體。


Sunny Day Service
愛與笑一夜 (1997)
此張專輯是他們建立大將風範之作,反樸歸真的懷舊曲風,細緻刻劃出東京年輕人的心態。至今,Sunny Day Service依然是涉谷系音樂的經典樂團,影響深遠。

2008年11月10日星期一

突破刻板的女子 - 花苑

My Music Choice

Fordlandia

By:Johann Johannsson







要說 花苑 給我留下最深的印象,不是因為《月台》、《字花》、《女流》、《瞄》等獨立雜誌,也不是因她是「香港獨立媒體」的成員,而是始於去年天星碼頭事件,她畫的一幅《永遠懷念》的版畫,從那時開始,我才對這位年輕的版畫家的作品多加留意起來。

曾從事平面設計的花苑,數年前因厭倦了在畫紙上作畫,於是便無師自通的拿起木板、雕刻刀進行版畫創作,花苑沒有受甚麼版畫大師啟發,幾乎是由零開始自學,從早期替文學書籍畫封面,到後來積極推動社會運動所發表的版畫作品,如扎鐵工人、天星和皇后碼頭、最低工資保障運動等,花苑實牙實齒地用刀片刻出了生活,也刻出了自己的首個個人作品展覽「 女子習作:花苑版畫小展 」。

花苑近日於灣仔艺鵠 築起的這個「版畫花園」不是很大,然而展出的作品也真的像小朋友習作,純真中有點孤獨感。約二十幅的作品,其實一早都已經發表過,也是她這三年以來的刀耕原作。看花苑的版畫,有一種說不盡的矇矓、吞吐感覺。她許多畫作的主體都是見腳不見頭,或見貓不見狗。但正因為是不完整、欲言又止,就如詩意盎然般引起百般猜想。她落墨也以昏沉色彩為主調,可見這個「花園」,絕非俗不可耐的花枝招展、群花競艷之流。

自己對版畫認識不深,然而也知道刻版畫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版畫用的木板猶如一塊鏡,把圖案畫上去時,要顛倒左右,思維彷律要逆轉,心水要好清,否則精神分裂也有之。因此版畫在香港的發展一向並不蓬勃,差不多更成絕跡。儘管環境不算樂觀,可是花苑仍堅持版畫創作,看見她那份勞力及自我,只望她的堅持不是孤芳自賞,而是復興版畫的第一步,好讓這門藝術在香港得以發展下去。